
发布日期:2024-07-25 08:22 点击次数:179
3月11日网上配资炒股平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南海区九江镇烟南社区烟桥古村细雨纷飞,但挡不住游客的热情。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动在这里启航出发,划向大江南北。现场举行了起龙、竞艳、会阿契、千人龙船饭等一系列龙舟民俗活动,让“烟桥古村”这个名字与龙舟非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烟桥的成功“出圈”是南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南海各村居把传承本地优秀文化作为切入口,通过讲好本地故事发展文旅新业主,积极推动乡村年轻态。其更是以文化浸润民心,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凝聚起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变化在悄然发生。一年多以来,在南海各村居,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南海乡村开设咖啡馆、工作室、画室,也有吸引越来越多外地客到南海乡村观光、投资。这些正是文化感召力的集中体现,让南海更坚定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行到底。
本版撰文:孙景锋林洛峰黄艳姿
数百年古村“翻红”
“本次大赛在这里举办,是我们九江烟南的荣幸,也代表了对烟南龙舟文化的肯定。”3月11日活动现场,烟南村党委书记吴国宏表示,九江烟南人对水、对龙舟的感情是与天俱来的,龙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全村人的共同努力,得知本次比赛在这里举行,村民们都非常兴奋,踊跃报名参加活动。
烟桥古村河涌交错,小桥流水,古建林立,绿树葱葱,数百年来龙舟文化积淀深厚,成为联结全体村民的重要纽带。九江传统龙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石明表示:“‘九江龙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一次赛龙舟后,最重要的是吃龙船饭,国内外乡亲都会回来参与,寓意是团结乡亲。”
通过持续擦亮龙舟文化名片,为烟桥村注入了发展活力,成为南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作为岭南广府文化的核心起源地,南海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传统村落10个,乡村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有序,是传承岭南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最近大半年以来,丹灶镇仙岗社区也频频出圈。通过举办“番塔之光”艺术节、承办丹灶首届“村PL”赛事、创新推动农房风貌提升改造,在这条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落里,传统与现代持续碰擦出炽热的火花。
地处丹灶西部的仙岗社区,近年乘着近年乡村振兴的东风,不断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重建葛仙祠,活化古舞台,打造以番塔文化为主题的仙子湖广场,活化“烧番塔”等非遗项目,持续推动古村活化升级,为发展文旅新业态奠定基础。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仙岗社区在2021年引入专业民宿主理人在仙岗投资打造“聚星里美宿”,推动仙岗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去年促成仙岗社区“牵手”艺术家,在2023年中秋前夕举办仙岗古村“番塔之光”艺术节,开启以艺术美化乡土风貌、活化古村落的新探索。
今年1月,丹灶把首届“村PL”线下总决赛带到仙岗古村,让传统的守一艺术馆焕发新魅力,岭南广府金箔木雕古戏台变成年轻人的舞台。在活动主会场周边,仙岗村民为配合赛事举办,专门办起了烧番塔、醒狮等非遗展演。
坚持以文化赋能,人文经济也逐渐在仙岗繁荣起来。仙岗社区党委书记欧锡康说,随着各类文化艺术资源持续下沉到社区里,带动越来越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古村游古迹、住民宿,随着人气升温,近年仙岗也慢慢从“一时火”走向“持久红”。
乡村文化的新表达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南海村居不仅牢牢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传家宝”,更通过创新文化表达,铸造乡村文旅新IP,讲好乡村新故事,为乡村振兴持续引流。
去年以来,九江镇水南社区庄园经济社的村民发现,村里多了很多陌生面孔,年轻游客三五成群,在网红墙绘前打卡留念;亲子家庭带着各式食物,轮番投喂村心莲塘里的鸭子。这座昔日宁静的小村好一派热门景象。
游客的到来不仅为庄园村带来了人气和活力,更让“童梦庄园”的品牌理念进一步得到推广传播,成为南海以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庄园村是九江水南社区11个经济社之一,呈“一横四纵”的布局,规划严整、肌理完善、环境优美。去年九江以庄园村作为试点,推动实施乡村美学复兴计划,集结了一批在地艺术人才开展连片涂鸦实践活动,创造乡村美学话题,改造一批闲置的旧房屋,借势引入青年创意产业集聚,以美学经济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美学赋能不仅为庄园村带来了环境提升,还带动了“美丽经济”发展。通过活化经济社旧屋,庄园村将美化提升后的民居集中招租,发展乡村美学新业态。为此,水南社区积极联动庄园村中青年,发起青年回乡计划,谋划木工作坊、轻餐饮店、3D打印创意空间等新业态,同时善用村中资源,主动链接本土美育教研机构积极探索开展自然美育产研学。
除了创造新IP,也有村居借助巧借外力,实现快速“出圈”,西樵镇儒溪村正是其中之一。儒溪村开村于宋末元初,自2022年11月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以来,儒溪村作为八大艺术分区之一,艺术家从世界各地而来,在村内7个艺术点位进行创作和展示,吸引大批市民游客游览参观。
以此为契机,儒溪村乘势而上,积极探索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力争实现新一轮蝶变。近一年来,儒溪村积极推进打造游船码头链接西樵山南片水道游览、农耕文化体验、儒溪汉服拍摄基地、摄影师长期进驻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儒溪村还发起组建了文旅推广小组,积极带队到全国各地“取经”,同时广发“英雄帖”,邀请各方文旅主体到村里来,再由文旅小组中的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兼任讲解员,着重推介儒溪村的采摘、餐饮、研学等资源,促成合作。
随着乡村文旅的火热,儒溪村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流,成为家乡发展源头活水。从赵家炮楼到“拱桥晚望”600米不到的距离,5间茶啡饮品店先后开业。
岑佩华自小在儒溪村长大,有感于到村里“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从外地回到家乡创业,“盘”下昔日闲置的村口小卖部,开了一家别具特色的茶啡馆。在2022年6月,这家咖啡店在试业的6天里做了将近1000张订单,最高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5000多元。
今年1月,西樵收获了一则好消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松塘村新近获评AAA级景区,成为南海首个AAA级景区的古村,为乡村文旅发展打开新前景。
“村村有段古”有了传承人
随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如何进一步讲好本地故事,成为南海思考的方向,人才培养成为破题关键。
2023年,南海在全国首创导赏员管理机制,选拔培育了247名由村民、学生、产业工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组成的导赏员队伍。
此外,南海还实施文艺家驻村计划,带动发挥文化艺术在传承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培育文明乡风、发展农工文旅的全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南海实现了首批22个试点项目代表与驻村文艺家签约,面向全区鼓励驻村文艺家在公共空间与村民合力创作,在村(居)开展青少年文艺培训,担任文艺顾问,投资发展经营项目。按部署,从2023年起,南海要用3年时间推动文艺家驻村计划基本覆盖各镇(街)村(居)。
今年2月,南海区举行了“奋进百千万·百村万古长”工作现场会,明确即将启动实施“百村万古长”工程,在广大乡村活化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培育文化人才。
南海各村落里散落着数量众多的古旧建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流传着精彩的“古仔”。通过实施“百村万古长”工程,南海谋划通过活化物质文化遗产,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激活沉睡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不仅要讲好乡村故事,乡村振兴更要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南海现已建成村史馆55个,名人故居、纪念馆30个,修缮活化建筑类历史文化资源61处,编写编修村志(村史)26册,族谱278套。
在此基础上,南海将继续因地制宜活化利用古建筑、历史建筑,按批次建设高质量的“村史馆”,深入推进“一村一史一志”工程,举办丰富多彩、潮流大众的乡村文化活动,组织乡村研学游,传播乡村悠久历史故事,并扎实开展南海文艺家驻村计划,落实“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导赏员管理机制、文化专家与乡村结对机制,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挖掘、广泛传播南海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
狮山璜溪:800年古村“火”了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每年的元宵佳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描写的热闹场景,都会在狮山镇高边社区的璜溪村上演,今年也不例外。一场元宵“有米”灯会,鱼灯、龙灯巡游,游园活动、市集、祈福游戏在修旧如旧的具有800年历史的古村内热闹上演,千盏彩灯随风摇曳,照亮游人盛满笑意的脸庞。
璜溪村于南宋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曾获评南海“十大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虽然古村整体建筑保存完好,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房屋空置,人烟稀少。
为了盘活古村资源,2018年、2019年,璜溪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了两期古村活化工程,成功将一些旧仓库、旧厂房、古书屋、古祠堂、古民居等活化成为文化、公共服务、艺术、商业场所,重现了古村的“神韵”。
几年来,璜溪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获得“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第二届佛山市十大最具乡愁美丽乡村”等称号。如今,璜溪村已成为佛山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会迎来远道而来的客人,各类研学、节庆活动更是人气颇高。
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人潮汹涌。去年11月,落户狮山的企业燕京啤酒与璜溪村联合推出的“不熟派对”啤酒市集,连续5个晚上开市,带动人流量5万人次;去年3月,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线下展厅在璜溪开启,一个月内线下展累计参观人次超12万……
投资人用真金白银,为璜溪环境与人气的变化,投下肯定票。“2021年中秋节第一次过来玩,就喜欢上了这里。”漫咖主理人九九说,她对璜溪村的第一印象是“古色古香”“安静”,非常适合忙碌的年轻人过来“摆烂”喘口气。
心动不如行动。九九很快联合几个朋友,在璜溪租了几间旧屋,翻新改造,种上了花草。最初,九九的想法是做民宿,但做了市场调研后发现,民宿条件还不成熟。于是,民宿变身雅致的咖啡馆,小院里摆出露营桌椅,不论是对着古树流水发呆放空,还是古屋里朋友小聚闲聊,九九最初设想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离漫咖不远的巷子入口,挂着“又见旯茶咖”的招牌。老板是本村年轻人,眼见着村里大变样,便和朋友一起合伙回村开起了桌游类茶咖。斜后方,是曲径通幽的“云间咖啡”。往巷子深处走,是主打围炉煮茶与私房菜的“无忧茶舍”。
除此之外,还有主打作品展陈、活动场地租赁的容雅文化艺术馆,以及各类艺术工作室、文创馆等。
“从古村活化之后,陆续有20来家餐饮、艺术展馆自发进驻璜溪。”高边社区党委委员邬秀芬说,近期又有一家书吧、一家石艺馆计划开业,村里一些荒置已久的老宅,也陆续被业主翻新待租。
不久前,璜溪经济合作社与广州千里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思哲设计院有限公司就璜溪古村文旅发展运营签订协议,将根据璜溪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引进高质量商家,同时做好古村发展的长远规划运营,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古村文旅文化,创建A级景区。
从散兵作战,到专业团队运营,璜溪村的未来让人期待。“虽然人流还没有达到预期,但我们喜欢这里,也看好长远。”九九说,目前璜溪村节庆活动较旺,但日常人流较淡。这是一个商业生态的问题,也是整体包装营销的问题。作为进驻璜溪的商家,他们也在思考和行动,通过各类平台和商店优惠引流,把人流量撑起来,让璜溪越来越好。
■延伸
“有为水道”串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过古村活化、文化赋能,南海不仅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标杆村居,更通过串珠成链,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带。
在丹灶镇的西南部,8公里长的“有为水道”连通仙湖、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塱心等村居。这条水道不仅串起了丹灶近千年的历史文脉,还串起了丹灶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引领着丹灶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改革的全面铺开。
从仙湖社区内科创活力迸发,到仙岗古村活化升级,并以民俗文化为纽带探索创建熟人社区;从西城社区做好土地文章,引入优质产业项目,到银河社区传承发扬“苏村拜斗”“五人龙舟”等民俗活动;从良登村垦造水田,探路农文旅,到塱心村致力活化“塱心绉纱”“谭家菜”等传统IP……近年来,以村(社区)作为点的突破,示范带动效应在“有为水道”沿线日益显现。
随着“有为水道”沿岸节点不断丰富,去年底“有为水道”沿线片区成为南海唯一纳入佛山市“百千万工程”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
新的目标和使命下,“有为水道”沿线片区将如何发挥好示范引领的作用?在今年的丹灶镇政府工作报告中,丹灶给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提出要突出乡村振兴强动能,全方位、立体化谋划建设“一水串四环”的“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
所谓“一水”,即以“有为水道”为脉,串起绿色科创、慢享人文、水韵田园、战新产业四个环区,提升“有为水道”带动引领作用。
在村(社区)节点建设持续出成效的基础上,环区规划将发挥资源整合、优化、提升的作用,促进邻近村(社区)形成联动发展之势。
比如,依托仙湖、仙岗两个社区打造的绿色科创环,把仙湖社区内的佛山仙湖实验室、南海氢能中心、丹灶镇“百千万工程”展示馆、仙湖灯光秀等资源,与仙岗社区内的乡村风貌示范点、守一艺术馆、聚星里美宿、陈洲艺术工作室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创与人文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展现出“中国氢都,科创丹灶”的人文软实力,助力丹灶引才留才。
同时,西城社区将联动银河社区,组成慢享人文环区,通过活化打造西城墟,激活三忠庙、伏水湾等历史和生态资源,持续释放康园、一锥书屋的人文魅力,打造人文经济的重要阵地;良登村则将充分对接塱心村,以“良银心”千亩水田、氢能生活小镇等项目为抓手,打造水韵田园环区。
绿色科创、慢享人文、水韵田园三大环区将会与以仙湖氢谷南部园区为主体的战新产业环区形成有效互动,为氢能、智能装备制造、食品等园区企业及人才提供更优良的配套。由此推动“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内部协调、联动、充分发展。
随着8公里长的“有为水道”沿线节点不断涌现新亮点网上配资炒股平台,作为南海唯一纳入佛山市“百千万工程”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有为水道”沿线片区正不断焕发新活力。
Powered by 炒股配资杠杆_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网址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